医院动态

首页>医院动态>院级新闻>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灵璧医院科研:省级1项,市级5项!

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灵璧医院科研:省级1项,市级5项!

发布时间:2024-02-26 17:05来源: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灵璧医院宣传科阅读量:

   项目名称:腹腔镜下原位静电纺丝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

   项目类别:省级

   项目负责人:曹葆强

   项目基本情况:纵观两百年近现代外科史,止血理念和技术的进步伴随着整个外科发展历程,时至今日,术中出血的控制仍然是悬挂在外科医生头顶的“达摩克里斯之剑”,术中“零”出血永远是外科医生的极致追求。

   近年来,静电纺丝技术技术的发展有望帮助解决上述难题;静电纺丝技术是一种纳米纤维制造技术,指利用高分子流体静电雾化效应,将各类聚合物加工为微小射流,最终在效应位置上固化成纳米纤维。项目团队瞄准“腹腔镜术中原位止血”这一实用、新颖而又富有挑战的课题,充分发挥团队自身优势,结合前期丰富的科研基础,开发“新型便携式静电纺丝设备”和“海藻纳米纤维止血材料”,填补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空白,推动“基于静电纺丝技术的腹腔镜术中原位止血纳米材料”实现产业化,打造腹腔镜术中止血“蜘蛛侠”,提升手术安全性和疾病整体治疗效果,助力微创外科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另据调研,术中止血材料市场早已超过千亿元,相关产品质量和实际止血效果参差不齐,止血材料的不规范、不合理使用会导致本已紧张的医保基金及医疗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能够实现腹腔镜下高效原位止血的新型、廉价止血材料才能够更受政府和市场的欢迎。

   本项目基于静电纺丝技术,开发针对腹腔镜术中原位止血的海藻纳米纤维止血材料,提升手术安全性和疾病整体治疗效果,助力微创外科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同时,争取研发“新型便携式静电纺丝设备”和“海藻纳米纤维止血材料”,实现项目产品的大范围推广应用。同时,本项目产品竞争力强,市场需求巨大等优势,因此整个产品的经济效益高,利润可观,因此,该创新性产品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项目名称:基于外泌体miRNA-200a-3p介导的细胞交流探讨黄芪甲苷防治肺纤维化的药效机制的研究

   项目类别:市级

   项目负责人:张泽华

   项目基本情况:肺纤维化包括特发性肺纤维化以及其它形式的间质性肺疾病是由多因子参与的肺部损伤,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肺泡间质的增厚,造成气体交换不畅、肺功能下降,严重威胁生命健康。其前期主要表现为肺泡上皮细胞损伤、炎性细胞浸润等,后期发展为肺组织过度修复,伴随成纤维细胞大量增殖、细胞外基质沉积,最终发展为肺纤维化。关于肺纤维化病理机制的研究目前还不清楚,常见的致病因素有长期吸烟、环境污染和慢性支气管炎等,而特发性肺纤维化目前没有发现明确的诱因。临床上治疗肺纤维化的特效药物主要是吡非尼酮和尼达尼布,通过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延缓纤维化的进展,可延缓肺功能下降、改善呼吸困难症状,但两者被报道常伴随严重的不良反应,未能有效提高患者生存率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因此抗肺纤维化药物的筛选近年来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黄芪为豆科多年生药用草本植物,性微温,味甘,归肺、脾二经,具有补气升阳、利水消肿等功效,临床上以黄芪为主的方药在抗肺纤维化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黄芪的主要有效成分是多糖和黄芪苷,其中生物活性最高的是黄芪甲苷。黄芪甲苷的药理作用广泛,可通过减轻氧化应激水平引起的炎症发挥防治肺纤维化的作用,是治疗肺纤维化的潜在策略。但具体机制不够明确,严重阻碍其广泛应用。

   据报道,miRNA-200负调节II型肺泡上皮 (AT2) 细胞发生EMT促进肺纤维化进程。我们二次分析已发表数据发现,特发性肺纤维化病人肺泡灌洗液中的外泌体miRNA-200a-3p含量降低达到97%,暗示其与肺纤维化进程显著关联。而研究表明,肺泡灌洗液中的外泌体多来源于巨噬细胞。同时,我们通过生物信息学预测miRNA-200a-3p对EMT通路具有靶向作用,而上皮细胞EMT被报道促进肺纤维化进程。因此我们推测巨噬细胞来源的外泌体miRNA-200a-3p的表达变化有望成为肺纤维化的治疗靶点。

   鉴于此,为了揭示病理转归-靶点-药效机制,本项目关注外泌体miRNA-200a-3p介导细胞间交流调节AT2细胞EMT,通过体内外实验,采用谱系追踪、流式细胞分选、体外3D细胞培养、单细胞测序、体外miRNA外泌体包装等技术,首先验证外泌体miRNA-200a-3p的疾病指征作用,接着寻找信号的来源-靶向、揭示分子-通路-网络的调控机理,开拓疾病的病机学说,探讨黄芪甲苷防治肺纤维化的靶向机制。本项目的开展,可为疾病诊疗提供有效的指征分子和靶标分子,期望为肺间质纤维化的靶向治疗创新药物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最终形成由科学内涵向创新药物研发的转变,面向临床需求,造福民众。

   项目名称:线粒体相关内质网膜(MAM)激活线粒体分裂促进梗阻性黄疸过程中肝细胞铁死亡的研究

   项目类别:市级

   项目负责人:闻勇

   项目基本情况:梗阻性黄疸是肝胆外科常见的临床疾病,随着肝脏肿瘤及胆道肿瘤发病率的提高,梗阻性黄疸的发生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且这部分患者多需要联合肝脏大范围切除以期达到R0切除。但是,长期梗阻所致的术前肝细胞凋亡、肝功能受损、肝储备功能下降,肝脏切除术后的肝再生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术后恢复,甚至引起肝功能衰竭及死亡等严重不良后果,成为手术解决复杂肝胆肿瘤的“拦路虎”。如何评估肝脏储备功能及改善术后肝脏再生能力,成为肝胆外科亟需解决的科学问题。进一步深入地研究梗阻性黄疸导致肝细胞功能受损的机制,对于临床上回答“如何更加安全地为梗阻性黄疸患者实施肝脏切除手术?”这一疑难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于梗阻性黄疸导致肝细胞功能受损的机制目前已有许多研究报道,但多为单纯的临床研究或基础研究,很难做到临床与基础相结合,成为制约临床疗效进一步提高的阻碍。所以,结合临床资料及实验室研究,在前期工作基础上,从亚细胞结构(线粒体相关内质网膜)及肝细胞能量代谢障碍(铁死亡)层面研究梗阻性黄疸导致肝细胞功能受损的机制,将会更加深入地解释这一科学问题。特别是,本研究拟回答的“梗阻性黄疸患者是否存在线粒体内质网偶联增加、肝细胞内线粒体分裂增加和肝细胞能量代谢紊乱和铁死亡增加?”这一极具创新性及挑战性的科学问题,对于从理论上重新认识梗阻性黄疸导致肝细胞功能受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本项目,拟通过构建梗阻性黄疸动物和细胞模型,通过RNA-seq分析线粒体-内质网偶联关键蛋白,并实施调控。探索MAM在梗阻性黄疸致急性肝损伤中的可能作用机制,为进一步提高围手术期安全,提供基础。

   因此,结合临床及基础的研究,更加深入地探索梗阻性黄疸导致肝细胞功能受损的机制,为临床上解决梗阻性黄疸患者更加安全地行肝脏切除手术提供对策,对于提高梗阻性黄疸原发疾病的诊治水平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项目名称:基于颅内压监测为导向的基底节区中小型脑出血个体化治疗的临床研究   

   项目类别:市级

   项目负责人:魏山

   项目基本情况: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又称原发性脑出血,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近年来受生活、饮食习惯等因素的影响, 其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1],脑出血发病极其凶险,致死、致残率很高,发病 1 个月的病死率高达 40%,1 年病死率为 54%,仅有约 20% 的患者在6个月后能够恢复生活自理能力,给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其中又以基底节区脑出血最为常见。基底节区是影像学概念,影像读片常出现这一概念。轴位扫描,通过基底神经节的平面内,除了上述灰质核团,还包括其周围的白质、内囊。基底节区中的壳核和丘脑是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两个最常见部位。此区域因豆纹动脉、丘脑膝状体动脉和丘脑穿通动脉易发生破裂形成血肿,可造成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典型可见三偏体征(病灶对侧偏瘫、偏身感觉缺失和偏盲等),大量出血可出现意识障碍,也可穿破脑组织进入脑室,出现血性CSF,直接穿破皮质者不常见。针对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治疗原则是清除血肿、缓解颅内压,保护脑组织的神经功能。国内外指南普遍认为基底节区出血的手术指针是出血量>30ml,中线移位>0.5mm,同侧侧脑室受压闭塞超过1/2;同侧脑池、 脑沟模糊或消失[2~3]。但临床上对于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指针仍存在争议,特别是血肿量20-30ml左右的中小体积的血肿,是否需要手术治疗,众说不一。一些学者在临床研究中发现,中小体积的血肿量的患者采取血肿穿刺、小骨窗等微创手术仍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4~7]。结合临床的思考和文献的查阅,课题组提出新的思路,是否能有新的评估手段,更加精细化的治疗中小体积的血肿量(20-30ml)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患者,让患者获得更好生活质量。比如说联合颅内压监控技术。

   颅内压监测很早就运用于神经外科的各种疾病诊疗方案中,特别是在颅脑创伤中运用最为广泛、成熟。江基尧教授执笔的《中国颅脑创伤颅内压监测专家共识》,指出监测可在颅内高压出现相关症状与体征之前,早期发现ICP增高,提示及时行CT扫描,能早期发现迟发性血肿及术后复发血肿,早期进行处理,若ICP>25mmHg则提示颅高压存在,对症治疗处理不佳应需要积极外科处理。[8]。颅内压作为监测的指标,既可以评估疾病进展,为下一步诊疗提供依据,也可以利用颅内压监测装置引流脑脊液到达控制颅内压的目的,帮助患者渡过颅高压高峰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9~10]。

   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是否手术,不仅与血肿量有关,也与是否存在颅高压息息相关。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中小体积血肿量(约20-30ml)的颅内压因患者身体条件而不同,故治疗方案的选择更多的依赖于临床医生的个人经验,因此无法做到精准化、个性化的治疗,我们通过植入颅内压探头实时监控颅内压,根据颅内压的结果决定治疗方案,可以大大减少不必要的手术二次创伤,或是因手术不及时,造成脑组织的进一步损伤,最大限度的改善患者症状,降低致死率、致残率。故此项研究是有重要意义的!

   我科前期也开展了对于基底节区脑出血不同治疗方向的研究,也取得一定的成果[11~16],但也仅仅是不同手术方案的比较,如何进一步提高个体化精确治疗,并没有细致的阐述;也在监控颅内压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方面积累了丰厚的经验[17],结合课题组多年的诊疗经验及临床数据,课题组提出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精细化治疗的新方向:是否可以根据出血量、中线移位等传统诊疗指标的基础上结合颅内压监控设备,更加精细化、个性化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希望通过此项目能降低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死亡率、病残率,造福患者!

   项目名称:钠-葡萄糖协同转移蛋白抑制剂(SGLT-2)对2型糖尿病患者体重及血压的影响

   项目类别:市级

   项目负责人:李向前

   项目基本情况:糖尿病是全球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之一,其患病率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逐步升高。国际糖尿病联盟调查数据显示,2011 年全球 DM 人数增至 3.7 亿,其中 80%生活在发展中国家,预计至 2030 年将会有 5.5 亿 DM 患者,我国2013 年糖尿病患病率达 10.4%,随着我国肥胖患病率的升高而上升糖尿病可明显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已成为继肿瘤、心血管疾病之后的第三大非传染慢性疾病。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升高和人们对健康意识滞后,导致能量摄入过多以及体力活动的减少,使得肥胖在全世界范围流行。2013 年我国 DM 流行病学调查指出,2 型糖尿病患者中超重人数占总人数的 17%,肥胖人数占 24.5%。肥胖既是单独的病种,又是 T2DM、心脑血管意外等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被列入导致世界疾病经济负担的独立危险因素。有数据显示,T2DM 患病率在超重及肥胖人群中明显升高,其中肥胖人群中 T2DM 的患病率较健康同龄人增加了 2 倍。胰岛素抵抗是超重或肥胖与T2DM 的共同特点,也是肥胖与 T2DM 患者影响心脑血管的主要机制之一。

   目前, T2DM 的治疗(补充外源胰岛素或促进自身胰岛素分泌),存在增重风险。体重越大,T2DM 患者的血糖越难以控制,同时超重所伴的脂代谢紊乱也是心血管疾病主要危险因素,而心血管疾病又是 T2DM 患者生活质量降低的首要原因。高血糖可影响患者自主神经功能,而高血压能加重其损坏程度,长期交感神经兴奋可导致心室重构和动脉粥样硬化,加重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损害,是心血管疾病致残致死的重要因素之一控制血压不仅能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发展,更有研究证实早期控制 T2DM 患者 BP 能减少微血管及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因此,控制 T2DM 患者血糖、BP、体重对于预防冠心病和心血管不良事件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为预防及减少 T2DM 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在血糖控制平稳同时,需将其 BP 及体重纳入管理范畴。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口服降糖药物包括以下六种:1)胰岛素促泌剂:磺酰脲类和格列奈类;2)双胍类;3)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类;4)葡萄糖苷酶抑制剂;5)二肽基肽酶 4 抑制剂;6)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 (Sodium-glucose transporters-2, SGLT-2)抑制剂。前五种口服降糖药单用或联合运用均能降低 T2DM 患者血糖。但这些药物或是促进体内胰岛素分泌,或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延缓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均是将体内过剩的葡萄糖通过不同的途径在体内利用,严重增加了 T2DM 患者机体代谢负担。

   肾脏在血糖的平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生理条件下,约有 160-180g 葡萄糖流经肾小管,然后通过 SGLT、葡萄糖转运体,两类蛋白分别经过主动转运及异化扩散被重吸收入血。SGLT 家族中包含了十余种葡萄糖转运蛋白,其中研究较多的是钠-葡萄糖转运蛋白-1(SGLT-1)及钠-葡萄糖转运蛋白-2(SGLT-2)。SGLT-2 是肾小管近端参与葡萄糖重吸收的关键蛋白分子,是治疗 DM 的靶点,主要分布于近端小管 S1 段,以等比从管腔转运葡萄糖和 Na+到细胞内,细胞膜Na+-K+-ATP 泵使细胞内的 Na+重吸收入血液,所形成的 Na+浓度差使葡萄糖被重吸收,细胞内的葡萄糖顺浓度梯度通过转运蛋白重回血液,承担了原尿中 90%葡萄糖重吸收的工作,剩余的则由肾小管 S3 段的 SGLT-1 转运。SGLT-2 抑制剂特异性分布于肾脏,主要通过抑制肾小管近端 SGLT-2 活性,减少葡萄糖在肾小管的重吸收。SGLT-2 抑制剂还可通过减少能量摄入和增加体液排出发挥减重和降压的作用。SGLT-2 抑制剂具有以下优点:1)因特殊机制,可单药及与联合用药,适用于 DM 不同阶段的治疗;2)单药使用安全,不发生低血糖;3)通过从尿中排出葡萄糖达到能量的负平衡,降低肥胖患者的体重;4)特异性分布于肾脏,抑制肾小管近端 SGLT2 作用,对其它组织、器官无显著影响。有必要采用系统的方法研究 SGLT-2 抑制剂对T2DM 患者 BP 及体重的影响,以期为 T2DM 的减重降压治疗提供更多依据。

   项目名称:宿州市某医院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病原体流行状况分析

   项目类别:市级

   项目负责人:韩永亮

   项目基本情况:近三年,我国儿童呼吸道感染发病情况呈周期性爆发态势,掌握呼吸道感染病原体流行变化规律,对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至关重要。今年6月起,肺炎支原体感染阳性率开始上升,儿童各种呼吸道感染就诊的患者中除了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偏肺病毒、鼻病毒、流感病毒外,有20%—30%的患者感染了肺炎支原体,所占比例较大。随着各地陆续入冬,呼吸道疾病已进入高发季节,多种呼吸道疾病交织叠加。密切关注呼吸道病原体如肺炎支原体、新冠感染、流感、诺如病毒感染等的流行情况,加强监测预警,掌握病毒活动强度、病毒变异等变化,意义重大。